培训和制度是银行服务改善的救命稻草?

2015/3/6 11:10:39


随着各家银行对窗口服务工作的重视,服务管理人员随之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当上级行组织的服务质量监测或暗访成绩不理想,或者对窗口服务表现的自我诊断结果不理想等情况出现时,经常会向管理咨询公司、培训公司等外脑机构提出模糊的需求,如我们需要做一次员工职业素养以及礼仪规范方面的培训,或者是不是管理规则和制度不够健全,奖罚不够分明,不足以引起大家对服务工作的重视?

培训和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服务质量,但这些措施只能达到阶段性目标,解决不了所有问题(见图1)。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大部分员工处在第1象限中,因为对专业知识、服务规范和流程、组织服务蓝图等方面缺乏了解,即因为“不知”而“做不到”时,可以通过相关培训改善服务表现。当大家处在第2象限,即虽然“知道”但“做不到”,跨越不了“知道”和“做到”之间的鸿沟,很可能是因为“自律”能力不强或者外在约束——“他律”作用不够明显,此时完善和执行规章制度会起到一定效果。但即便如此,服务行业中,通过规则和制度推行的强制性管理仍然会遭遇障碍(见案例)。

案例:微笑为什么那么难?

经过长期的服务质量监测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窗口服务中的硬件设施管理、人员仪容仪表、服务流程和规范动作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加强培训、监督和惩戒加以改善,但服务态度和技巧成为瓶颈。下图是某家银行在2011年3月份河南省所有网点的柜员服务表现,每个网点随机抽查15-20分钟。该项监测中将柜员服务分解为15各监测点,统计每个监测点得分率发现柜员服务流程中的薄弱环节。从图中可以看出,“微笑服务”和“坚持使用文明用语”两项得分率最低,分别为43.22%和36.44%。值得一提的是,这家银行已经开展服务规范导入工作有5年之久,改月份的柜员服务工作的表现与近一年内其他月份的表现基本一致。为什么一年来“微笑服务”和“坚持使用礼貌用语”一直是薄弱环节呢?

因为“微笑服务”主要考察的是服务态度,而且“微笑”本身是工作人员心情和内心感受的瞬时表现。窗口服务管理可以要求工作人员遵循某些流程及动作规范,甚至可以要求他们面对客户时要做出“微笑”的表情,但是无法强制要求他们有个好心情。所以,要真正改善服务质量,使工作人员融入感情地将服务工作当作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切实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就需要能够营造“员工满意”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围。

海底捞的服务质量广为称颂,我们能够感受到的仅仅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积极性等,当我们深入了解这家企业时还会发现,真正支撑起服务质量这个冰山之巅的是其所倡导的“双手改变命运”的企业文化、畅通的晋升渠道及富有竞争力的工资和福利水平带来的“员工满意”、相互协作和关爱的工作氛围等,所以服务质量的提升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培训和制度只能像西药一样可以在短期内缓解病痛,但要增强体质还需要系统的生活方式的改进。

只有当工作人员认同组织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氛围,才能对组织和工作富有责任心,在工作中表现出足够的责任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积极而强势的组织文化。此时,工作人员不仅可以在工作中落实自己所知道的,新加入者即使不知道服务规范和流程,依然会受到其他同事的影响而表现出优秀的服务效果,达到上图中第3象限和第4象限的服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