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29 11:07:58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注重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此背景下,县域作为国家战略落地的基本单元,其规划科学性更显关键——截至2024年底,全国县域GDP总量突破50万亿元,占国民经济比重约40%,既是城乡融合的“压舱石”,更是培育新增长极的“试验田”。
随着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立足县域资源禀赋,通过系统性规划将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能,已成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实践命题。
项目热土下的冷思考:县域低空经济要素协同困局
据君友数字监测显示,截至5月,低空经济领域县域中标项目数量、金额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9.7%和45.4%;县域在册通用航空企业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6.7%(131家)。 然而,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冷热失衡”——同期监测显示,县域低空经济岗位数量仅占全国总量的9.5%,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较全国均值低2.5万元。 数据表明,县域在低空经济领域已形成项目规模与企业数量的双重优势,但存在“重投资轻运营”的结构性失衡,亟需通过产业链协同规划,推动“项目集聚”向“人才-技术-资本”全要素集聚的质效跃升。 资源禀赋与场景创新:县域空域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落地动能?
县域是我国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区域,占据国土总面积的93%。在空间优势支撑下,县域低空经济发展呈现出独特的双重动能。 一是制度适配方面,相较于城市空域的高度管制化,县域空域密度低、飞行干扰少的特征,与农业植保、应急物流等民生场景形成天然契合,尤其在山区、海岛等交通不便区域,低空物流网络可突破地形限制,打通药品、生鲜等时效性物资的“最后一公里”梗阻。 二是场景创新维度,携程《2025“五一”大数据预测报告》显示,县域旅游市场热度同比增长25%,增速高出高线城市11个百分点,这为空域观光、航空运动等新兴业态提供了需求支撑。综合来说,县域低空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场景创新与资源禀赋的精准匹配。 规划壁垒与三维破局:安全、协同、差异化布局
低空经济规划的系统性矛盾正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资源整合系统性短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4年制造业务占中国低空经济市场份额的88%,若规划仅聚焦无人机硬件制造而忽视空域资源与特色产业的深度融合,可能陷入“设备堆砌”陷阱,导致应用场景单一化、产业附加值低位徘徊; 其二,安全治理能力薄弱,对中国市场监管行政处罚文书网相关信息梳理发现,截至5月,低空经济领域相关行政处罚信息累计达597项,且1-5月处罚总量与去年同期持平,凸显复合性安全风险尚未有效遏制,亟需在规划中前置动态监测网络与应急响应体系; 其三,跨部门协同壁垒,低空经济天然具备跨领域属性,若未建立“空域管理—产业应用—公共服务”的联动机制,易造成政策执行碎片化,削弱规模化发展动能。 因地制宜的四步突围:从全域评估到动态迭代的系统路径 根据一季度监测,低空经济中标项目中30.8%为规划编制类项目,表明当前阶段各地正集中推进顶层设计,而县域在谋划低空经济规划时,应避免同质化倾向,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重点围绕安全筑基与因地制宜两大核心逻辑,按以下步骤科学实施: 一是,全域资源评估与安全风险识别。规划前期需系统开展空域资源普查,重点厘清可用空域范围、生态敏感区及军事管制区边界,形成全域空域“安全底图”。同步调研县域产业特征、地理条件及民生需求,识别低空技术适配场景,避免“一刀切”规划。 二是,编制差异化规划与安全标准体系。基于资源评估结果,编制低空经济专项规划,明确“禁飞区动态调整”“场景准入负面清单”等约束性规则。规划需结合县域禀赋设定优先级:农业大县侧重植保无人机网络布局,山区县域优先开发应急物流走廊,生态型县域严控观光航线生态扰动阈值。安全标准需贯穿场景设计全流程,建立空域动态监测、飞行器适航认证等基础制度。 三是,基础设施与监管能力协同建设。物理基建遵循“适度超前、节点覆盖”原则,重点布局通用起降点、导航基站等关键设施;数字基建聚焦构建空域智控平台,整合飞行审批、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功能。同步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破解农业、交通、应急等领域的管理壁垒,提升场景落地效率。 四是,动态迭代与安全韧性提升。建立规划实施评估机制,重点监测空域资源利用率、安全事故率等核心指标。对高风险场景实施分级熔断机制,对成熟场景推动标准化推广。每两年开展空域承载力复核,每五年进行规划修编,确保与县域发展阶段动态适配。 稿件撰写丨亚西尔·阿不力克木 责任编辑丨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