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5/17 11:16:54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2025年第7期《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中强调,要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科技创新能力关乎产业链竞争力。科研机构作为关键创新主体,作用核心。据君友数字监测,截至2025年2月,全国低空经济领域科研机构达920家,本文将从区域分布、机构类型、专利情况展开分析。
区域梯度显著,集聚效应突出
从省级行政区划看,广东省机构数量位居首位,占比达到17.3%,其余省份均未突破100家;浙江省、辽宁省、山东省、河南省、江苏省构成第二梯队,五省合计占比42.8%;前六省累计占比达60.1%,体现显著集聚效应。第三梯队包含15个省级行政区(机构数量10-50家),其中北京市、安徽省、四川省位列前三,该梯队合计占比36.1%。尾部区域覆盖吉林、天津等10个省级行政区(机构数量均低于10家),合计占比3.7%。数据显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省份存在明显发展落差。
主体结构多元,市场驱动明显
科研机构类型结构呈现市场化主导特征。从主体性质看,企业科研机构达798家(占比86.7%),占据绝对主导地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81家(8.8%)、国家级科研机构41家(4.5%)构成补充支撑。三类机构数量级差异显著,反映出行业创新体系的市场化驱动特征。
层级分布显著,应用研究主导
科研机构按功能定位形成三级梯队结构:第一梯队为研究中心(172家)、重点实验室(164家)、工程研究中心(157家),合计占比53.6%;第二梯队包含企业技术中心(99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8家)、工业设计中心(56家),合计占比27.5%;第三梯队涵盖技术研发机构(28家)、工程实验室(28家)等五类平台,合计占比15.0%。数据表明,行业创新载体集中分布于应用研究领域,基础研究类平台占比相对薄弱。
专利结构多元,核心领域聚焦
专利产出方面,全行业累计形成49,701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9,952件(60.3%)构成技术创新核心主体,实用新型专利17,291件(34.8%)发挥技术应用补充作用,外观设计专利2,438件(4.9%)反映工业设计成果相对薄弱。技术主题分布呈现“双核引领、多点支撑”格局,“无人机”(2,686件)与“电池”(1,448件)构成核心创新方向,分别贡献5.4%和2.9%的技术权重。24个重点技术方向专利数量突破100件,其中前十主题累计占比25.7%,主要集中于飞控系统、材料等关键技术方向;其余技术方向中,仍有26个关键技术方向专利储备低于100件,需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
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创新体系
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系统推进低空经济科研机构布局优化:
一是强化区域协同发展,依托东部创新高地辐射带动中西部,通过“飞地经济”“创新联盟”等模式促进技术溢出与产业承接;
二是健全多元协同机制,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合作,强化高校与国家科研机构基础研究能力,构建“需求牵引—联合攻关—成果共享”闭环体系;
三是提升基础研究比重,增设低空经济专项,布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夯实产业链底层技术储备;
四是引导专利结构优化,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设立定向研发基金,构建“核心突破+多点渗透”专利矩阵,同步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激励机制。
注:本文数据源于官方公开数据及君友数字大数据监测,因统计口径差异可能存在偏差,仅供参考。
稿件撰写丨亚西尔·阿不力克木
责任编辑丨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