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0/22 17:49:34
过去30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下,商业银行实现了年均22%的信贷增速。如今,随着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的换挡回落、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已深刻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这不仅为银行业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诸多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如何在新常态大背景下,克服利润增速放缓、不良贷款抬头的困境,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及转型驱动力,成为银行业日后发展的重要课题。对此,业内专家分析认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基探索“精耕细作”的创新路径,将是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出路。
转变发展模式:从规模为王到质量至上
近两年来,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增长空间明显收缩。数据显示,随着经济增速趋缓,商业银行以往动辄三四成的利润增速已难以维持。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平均净利润增幅为13.85%,比去年同期继续下降两个百分点。而经济换挡期所带来的阵痛,同时令银行业必须面对“不良双升”的考验。银监会此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中国银行(行情,问诊)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为6944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023亿元;不良率为1.08%,较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
显然,随着宏观经济粗放式的高速增长阶段结束,商业银行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也已走到了尽头。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商业银行以往外源式的扩张模式难以为继,内源式增长将成为今后竞争的主旋律。
“以前拼的是规模,今后讲的是质量。在经济增速整体趋缓的环境下,商业银行外部扩张的空间受到挤压,未来银行的发展必须依靠内源式增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
从外源式扩张到内源式增长,意味着商业银行不能再继续凭借简单的做大规模、增加网点谋取发展,取而代之的应当是一个以“精耕细作”取胜的时代。精细化的管理、精细化的营销、精细化的产品以及精细化的服务等,将是新常态下银行业努力的方向。
“在新常态下,银行业的发展不能再看重利润增速、资产规模增速指标,而应更看重真正的盈利能力有多强,ROA等盈利指标将成为日后衡量商业银行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曾刚强调。
调整客户结构:从紧追大户到服务中小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偏向于大中型企业,即所谓的“垒大户”。随着经济走进新常态,依靠大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渐弱化,民营经济和消费对拉动经济增长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与整个经济结构息息相关,经济结构的转变,带来的必然是商业银行对自身客户结构的调整。
“中小微企业、’三农’以及个人消费信贷领域,将成为未来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曾刚认为,这不仅仅是商业银行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环境下,银行业自身转型的需要。
事实上,监管层的政策引导已为商业银行转型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自今年以来,监管层针对小微、“三农”等实体经济的需要作了包括定向降准以及存贷比调整等一系列政策部署。专家认为,通过定向投放、降低融资成本等有效措施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结构优化调整,是商业银行今后转型的重要方向。
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已在积极作为。日前披露的上半年年报显示,“两小”战略、社区银行,已成为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群体普遍提及的重要发力点。以民生银行(行情,问诊)为例,截至今年6月末,该行累计投放小微贷款2154.90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4047.82亿元,小微客户数235.89万户;同时,该行正以社区网点为核心,大力建设由各类型生活服务企业参与组成的开放性多边市场平台,社区网点开业达到4261家。
“当前的重点是盘活存量,打破小微融资结构性制约;创新机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专家认为,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未来,商业银行还应在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总量的基础上,继续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下工夫。
完善治理架构:从看重短利到追求长益
“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是无本之木。”业内人士分析,在经济进入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更需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该有效把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避免急功近利,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空转”、“结构错位”、短期利益至上等问题。
“夯实实体经济是银行自身发展的根基,金融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最终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银行必须要转变一味追逐短期利润的观念,要充分考虑银行发展的长远规划及社会责任,以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点来指引金融创新的方向,防止将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而沦为金融机构之间’炒钱’的工具,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成无本之木。”有专家认为。
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追逐短利的行为,首当其冲的是优化激励机制。“由于缺乏股权激励等中长期的激励机制,银行过于注重短期绩效考核,看起来短期增长很快,但并不有利于长期发展。从目前来看,建立一个短、中、长期相平衡的激励机制,更关注长远的价值,将有助于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曾刚表示。
解决激励机制的前提,是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业内专家分析,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所存在的董事会决策功能不足、内部制衡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在过去几年经济上行阶段被高速增长的利润和华丽的业绩所掩盖。然而,在经济走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加速、金融脱媒加剧以及互联网金融崛起等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的当下,商业银行开始持续面临存款增长放缓、风险压力上升、资本补充压力加大等一系列冲击,亮丽业绩褪去之后,治理体系上的缺陷开始凸显。
“尽管各家银行近年来一直在着力深化内部体制机制改革,但在所有制层面无法提供政策空间和资源投入的前提下,银行公司治理不健全,董事会的重大决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从而导致激励考核、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改革就只能浮于表面。”业内专家认为。
事实上,一场银行业公司治理机制的改革正在临近。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表示:“要积极推动银行业治理体系转型,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改进薪酬治理,特别是完善高管人员稳健薪酬管理机制。”